校董动态
Presence

校董动态

您现在所在位置:首页  校董风采  校董动态

海纳百川的海派民乐,原来可以如此立体丰满

来源: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:2021-11-23 点击量:370

       连续驻场演出23场,吸引观众1.5万人次,我校校董单位上海民族乐团最新推出的《海上生民乐》国风音乐现场首轮表演近日在凯迪拉克·上海音乐厅收官。曲终人不散,观众直呼“创意足,太过瘾”“已经想预约下一轮”,甚至还有人在半个月内连“刷”三遍。

       我国的民族音乐演出正在告别相对固化、拘谨的演奏会形式,把更立体生动、更具“未来感”的音乐作品带给观众。从多年前的“印象”系列“又见”系列巡演,到最近多省市创新推出音乐舞蹈视听节目,如今又有上海民族乐团打响《海上生民乐》驻场演出品牌,演出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,民乐爱好者日渐增多。

       在人们的印象中,海派文化可以用“海纳百川”来形容,而《海上生民乐》驻场演出则推动“民乐热”进一步升温,带给人们“高山流水”“上善若水”之感悟。整台演出的成功要诀颇耐人寻味。

从聆听到观赏,音乐也能化身“立体电影”

       从宇宙洪荒的陨石尘埃,到汉唐以来的文人山水画、书法碑帖等,《海上生民乐》驻场版的一大亮点是多角度、多层次的立体投影“扑面而来”。短短一小时,以民族音乐为主线,穿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多种元素,辅以演奏者挥洒自如的即兴表演,让观众大呼过瘾。

        半个多月来,在从严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,拥有90多年历史的上海音乐厅成为潮流青年的“打卡”点,原因是要欣赏这台“不一般”的民乐演出。

       中国古代书画作品集中出现在《墨戏》和《山水》两个节目中。以《墨戏》为例,这首古筝独奏曲,传统舞台上仅一人一筝,场景略单薄,而《海上生民乐》驻场版将民乐的节奏和意涵,与书法投影巧妙联系,时缓时急、时轻时重。张旭的狂草、黄公望的《富春山居图》都“活泼”起来,音乐与书法相得益彰,节目焕然一新。

       “从一台台民乐演奏会,到如今的驻场演出,首先是民族音乐本身更自信更有底气了,我们根据多年来积累打磨的一批原创曲目,综合新一代视听技术推出驻场版,初衷就是希望让民乐更丰满、立体,追求一种当代气质和国际表达。”我校校董、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。

中外乐器“开口”讲述“一带一路”故事

       《海上生民乐》驻场版的字幕共列举了40多种中外乐器,以中英文双语介绍。它们中有数千年历史的箎、排箫、箜篌,也有衔接东西方文明的琵琶、唢呐等。演出中,乐器也成为舞台上的“角色”,音乐奏响,乐器也“开口”讲故事。

       诞生仅20多年的新型金属打击乐器——手碟,与中国历史悠久的尺八,在演出中相遇,“碰撞”出别具一格的音乐节目《水行》。这样的乐器“对话”穿越古今、融通中外,通过主创编排,呈现出东西方的音乐交流与文明互鉴。

       演出中,也有不少来自“一带一路”沿线的特色乐器亮相,比如非洲笛、亚美尼亚管、金贝鼓等,它们与中国乐器相比,发音各有所长,观众用耳朵听、用眼睛看,感悟“你中有我”的文化交融场景,又增进了对不同文化、不同音乐样态的理解。

       这是一场古今对话,也是一场中外对话,不仅普及乐器知识,更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。当打击乐手演绎“三十二分音符”的极快节拍时,观众也受邀跟着练习击掌。器乐合奏《丝路》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,台下掌声如雷。

观众掌声为民族音乐“照亮”前路

       过去10年间,我国民乐界就有这样的呼声,希望打破一段时间来墨守成规的民族乐团合奏套路,回归民乐本身“释放中华民族天性”的一面。《海上生民乐》驻场版的“出圈”恰是大胆尝试运用科技与音乐、音乐与其他艺术元素的融合,实现创造性转化。

       与《海上生民乐》驻场版相得益彰,“光音的故事”墙体秀成为上海城市的“现象级”新景观。

       “手掌拍得生疼!”“原来民乐可以这样带给人感动!”《海上生民乐》驻场版好评如潮。除了专业观众,还有体育运动员、医务工作者、国际活动的志愿者等。在沪常住的欧美友人也给出高分,称赞“整场演出太神奇”“这样的体验独一无二”。

       我校校董罗小慈说,观众的认可是对民乐创作者的最大鼓励,也让整个团队看到了更广阔的未来,无论是观众还是演奏者,都从中汲取了感悟和经验。

       在《海上生民乐》中演绎“霸王别姬”场景的著名琵琶演奏家俞冰说,每一位演奏家都希望通过民族音乐直抵观众内心,在海派民乐所坚持的多元与包容中,更让人感受到文化自信。

来源:新华社


上一篇:下一篇: